»欢迎来到世博威·健博会暨医疗健康产业(上海)展览会!

世博威·健博会暨医疗健康产业(上海)展览会

SBW·CIHI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Shanghai)Expo

  • 1

网站首页 > 上海站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可穿戴医疗,”钱“路漫漫

发布时间:2014-08-13 17:46:59来源:http://www.yaok.cn点击次数:

昨晚你翻了几次身?你的深度睡眠时间有多长?今天你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你的血压、血糖有没有问题……这些问题,如今只要一个随身佩戴的科技产品就可以给出回答。在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愈发重视的今天,可穿戴医疗设备成为了最火的概念,引来了各路资本的竞相追逐。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前景,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问题也随之而来,低门槛、同质化、价格混乱……有人认为,它将颠覆现有的医疗健康业模式;但也有人认为,它不过是镜花水月,难以得到真正发展。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未来,必然建立在当下的基础之上。洞悉当下的市场真相,我们将对这一新兴行业有更多了解,以对其发展做出更好地判断。

\

投资篇

“蛋糕”诱人资本蜂拥进入可穿戴医疗领域

在今年6月召开的苹果公司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最新发布的iOS8系统一个重大提升点,就是健康应用的加入。苹果在iOS8中内置HealthKit健康管理应用,支持健康医疗产业的第三方可穿戴医疗设备,并将数据与医疗机构打通,成为健康管理平台。

如果在两、三年前提到可穿戴设备或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可能听说过的人少之甚少,但如今,这些设备正在走近普通人的生活,并迅速刮起热浪。

与此同时,各路资本闻风而来。今年3月,三大IT界巨头Intel、Google和Facebook同时宣布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投资加码。在国内,小米、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据记者了解,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应用于娱乐、医疗保健和保险三大领域,以健康基础指标跟踪类可穿戴设备的时尚元素开始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厂商和时尚公司在外观和舒适度上角力。而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崛起,对传统的医疗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事实上,可穿戴医疗设备最大潜力不在于硬件,而是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

明年市场规模超10亿

在许多资本眼里,可穿戴医疗设备已经变成了一个诱人的蛋糕。

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约有3000万的无线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电子领域,这个数字比2011年增长了37%。同时,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记者了解到,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运用,主要有电子传感器纹身、智能健身手环、智能隐形眼镜、可穿戴止痛贴、智能手表和智能袜等。

国内最先接触的可穿戴设备,或是苹果公司在2006年推出的带有Nike+功能的iPod。记者留意到,Nike+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应用,利用iPod自带的重力感应装置,开发出跑步计数功能,同GPS定位、远程咨询等计数结合起来,为跑步或者散步者提供距离、热量消耗等功能,这正是可穿戴设备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之一。

Nike借此推出了第一款带有可穿戴功能的跑鞋AirZoomMoire,进一步收集步幅、力度等数据,向锻炼者绘制出其锻炼效果的全景图。

斯蒂夫·乔布斯生前曾这样评价Nike+:“我们和Nike的合作将运动和音乐的结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私人教练或者是跑友,激励你迈开每一步。”

2010年,Google陆续为其智能眼镜申请专利,行业先驱Nike也一路高歌猛进,在2010年开发出Nike+Running,并与Twitter和Facebook绑定,将跑步运动作为社交运动,在中国,则是与新浪微博、微信合作。

与此同时,不少国内厂家也蠢蠢欲动。记者在网上搜索“可穿戴医疗”发现,各种手环、腕表应有尽有,不少原来做移动互联网的厂家和一些有意向的手机厂家皆有涉足。就在最近,小米手机推出不足百元的可以监控呼吸和睡眠的手环,腾讯发布微信健康手环。

尝试跨界合作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穿戴医疗设备给人们描述了超乎想象的科技蓝图,比如监测大脑数据追踪情感、健康数据等。

在国泰君安研究员李秋实看来,可穿戴设备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一场革命。其产品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监测人体的健康指标,还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比如,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自动输入人体健康状态和运动状态,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体验将由此迎来革命性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已有超过十几款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问世,如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记者还了解到,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

与此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搭载硬件活跃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今年,拥有数千万活跃用户的大姨吗公司,先后与睿仁、PICOOC联合推出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用户使用智能产品后可迅速获得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种身体健康指标,同时在数据分析引擎的支持下,可以收到分析报告和健康建议。

此前,大姨吗CEO柴可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巨大,在健康医疗领域里,大姨吗依靠自有APP的大数据平台,扩充医疗领域,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商业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创新型公司,他们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风投融资,但大部分最后做不下去;另一种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方向性决策,考虑能不能赚钱。于是,前者往往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如果在产品定位时认为时尚性最重要,就要选择手环这样的快消品,外观吸引人,更换样式的周期很短。如果要做专业、技术门槛高的医疗产品,就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资质认证,但这类产品往往精准度更高,医疗效果更好。”燕金元如是分析说。

目前,健康保险商也在采取行动与可穿戴技术公司、医疗保健领域内的初创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展开合作,为客户提供奖励,让客户将应用和设备与他们的保险方案关联起来。据记者了解,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用户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

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蠢蠢欲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健康大数据是移动互联时代最具颠覆意义的新产业,也将重新定义医疗产业。在欧洲,有保险公司购买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送给客户,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吃药、进医院、做手术的几率,从而降低公司赔付的成本。

记者留意到,APP平台“乐动力”就与大都会人寿合作,用户可以用通过运动获得的乐动力积分来换取相应的保险产品。燕金元也表示,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

事实上,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也代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ABI公司预计,到2017年,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占到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有分析认为,如果扩展到整个健康领域,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0%。

世界知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计,到2050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高血压、晚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控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

发展前景虽然美好,但最终还是要靠资本和技术来推动。

在燕金元看来,可穿戴医疗是一个要长期投入的产业。在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下,外观炫酷的可穿戴设备,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佩戴。

欧姆龙产品经理陆岳靖也向记者表示,根据现在的技术能力范围,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要在细分领域深耕。

记者留意到,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得还不够。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现在智能手环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使用者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发布到手机APP上。要想实现差异化,首先得在硬件上下功夫,把硬件做得舒适、续航时间长,再在便携性和外观上寻找突破口;第二是加入能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这是没有硬件开发经验的互联网公司的硬伤;第三是对后端数据的整合运用,把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利用。“更多用户是希望有一款应用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指导,而不只是数据曲线描述。但这对厂家提出高要求,如果要切入医疗领域,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医疗技术和专业团队作支撑。”

在采访中,已经有一些厂家透露,正在探索数据平台背后的价值,即智能穿戴设备不能单单靠卖硬件赚取价值,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更多是在增值业务和服务上寻找赢利点。这种思路就是借鉴传统的医疗监测设备,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由医生来解读,而设备方要做的就是汇集大量病人数据和专业诊断数据的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橙意家人创始人张丹向记者描绘她的商业模式:患者提供体征信息,医生根据体征信息进行诊断,患者到药房开药或在医院进行相关治疗。

不难看出,如何提供体征信息,成为了这个医疗产业链的最前端。这意味着,可穿戴医疗设备如果能充当健康管理的角色,将便于与智能医疗、移动医疗接轨。但前提是,硬件监测的健康指标可以直接供医生临床运用,这就对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技术提出了“医疗级”要求。所幸的是,现在拥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医疗器械公司和互联网科技公司正在努力打通这条产业链,技术变革和行业整合在不久之后或就能到来。

\

市场篇

“健康”仅是炒作概念可穿戴设备难达预期

风光无限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正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其中又以智能手环最为耀眼。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最新报告称,2014年智能腕带的出货量可能将会超过800万只,明年将增长两倍至2300万只,2017年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到4500万。

但前景美好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到目前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纵观国内市面上已有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大多数厂商还局限于把“健康”作为炒作概念,大部分产品只提供运动计步、卡路里消耗、热量计算、睡眠监测等技术门槛不高的几项功能,并且同质化严重。

据记者了解,这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技术上的硬伤无法弥补,无法生产出更具实用性、更能赚钱的新产品。可穿戴医疗设备要做到真正地发展与繁荣,还为时尚早。

技术层次低市场价格乱

按照美国信息咨询IHS发布的穿戴式科技白皮书中所定义,可穿戴设备应当具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可长期穿戴;二是智能化。

换句话说,可穿戴设备必须是延续性地穿戴在人体上,并能够带来增强用户体验的效果。这种设备需要有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并且起码具有一个低水平的独立处理能力。

但记者在与多位使用者交流后发现,披着智能外衣的手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运动手环貌似简单,但在硬件上也有其复杂性。乐心医疗创始人潘伟潮向记者表示,对于医疗器械厂商来说,计步、卡路里消耗、血压、心率等监测功能技术并不是难题,智能手环的设计工艺更难,这涉及到手环外形、宽度、材料以及供电方式。

传感器和续航能力,也是考验智能手环的两大关键因素。潘伟潮对此深有体会,“这是所有厂家都遭遇的硬件问题,现在都还没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

记者了解到,微机电系统承担了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重任,但国内微机电系统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初创企业聚集于长三角,其技术远落后于国际巨头。

广东一家手环生产商董事长向记者表示,计步功能的手环硬件成本并不高,吸引了很多稍微有点技术背景的公司进入。由于这些手环没有可以参照的定价标准,市面上的价格比较混乱,便宜的不到一百元,贵的要一两千。搭上“健康保健”的概念便车,则定价更贵。这些价位较高的产品大多数由科技公司制造,手环的功能已经接近智能手机。

记者走访了数家本土可穿戴医疗设备公司,其中涵盖了智能手环、手表、卡路里计等多个领域。这些公司一致认为,被热炒的可穿戴医疗概念前景广阔,但做出来的设备效果、市场反响和预期仍有不小差距,还有些山寨厂家仍在概念面前徘徊,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在问:只具有计步功能的便携设备,是否算是可穿戴设备?

娱乐性有余实用性不足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向记者表示,大部分公司只是炒作可穿戴医疗的概念,真正做出好产品的并不多。优秀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是建立在精准测量的基础之上。但由于技术硬伤,目前的产品难以做到“精准”二字。

技术上的短板,使得许多具有互联网和电子设备背景的厂家烦恼不已,因为他们的产品被贴上“娱乐型”的标签。

智能医疗产品要做到更精准的检测,就需要不同的感应器一起配合,比如心率、体温、皮电反应等感应器。在美国,可穿戴设备上市必须经过FDA认证,而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监管法律或法规。

国内一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董事长向记者透露,大部分计步、心率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所用的是运动传感器,精确度离医学要求标准有很大差距。这种传感器的缺陷是,只要传感器感应到主体在运动就开始计算。

可见,目前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很难被真正用于临床医学保健,这些数据收集方式更像是一种自娱自乐。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也强调,传统医疗器械公司通常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保证所监测的数据达到医疗器械标准,这恰恰是娱乐型可穿戴设备无法做到的。

除了技术上的难题,可穿戴医疗设备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解决实用性。

记者留意到,目前从事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的企业,大多是国内科技类公司,很多产品是按照工程师思维开发,而没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专业人士参与开发。这就造成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玩转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时,忽略了健康医疗类设备的实用性。

与欧美国家的情况不同的是,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和保持健康的观念。在这样的局面下,不少购买智能手环或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人只是为了尝鲜。

 


声明: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行业信息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我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司联系删除。若属本公司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详见:免责声明

上一篇:苹果坐实医疗健康领域
下一篇:高端医疗设备国产、进口约一比九

相关栏目
同期展会
客服中心